当车企盯上用户行驶数据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燃财经出品
作者 | 赵晨希
编辑 | 饶霞飞
使用自动驾驶的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除了车辆安全性外,用户数据的隐私是否安全也一直备受争议。
以特斯拉为例,用户对特斯拉的数据采集一直存在争议。在特斯拉车主看来,其内置摄像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各种敏感信息,不仅是对用户的侵权,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如果智能驾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用户不但知道自己被采集了哪些数据,还能利用这些采集的数据换取更多的服务,如此一来,用户对自动驾驶是否会多一份信任?今天,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正在尝试让数据采集更透明化。
近日,智己汽车举办了“原石谷”用户数据权益计划(CSOP)媒体沟通会。在该计划下,智己汽车融合虚拟世界、游戏、区块链、元宇宙等多个概念,构建起用户数据的价值确权体系和未来形态的社区秩序。智己汽车用户将在“原石谷”集结,拓荒“原石”、积攒积分、升级装备、进化车辆。而“原石谷”源源不断地汇流用户数据、创造数据价值,让用户收获真实的数据权益,构建起智己汽车用户的价值社区和精神家园。
在这背后,隐藏的是汽车行业的新造车逻辑。
近几年,众多车企无一不在“拥抱变化”,将智能电动化、软件定义汽车写进“信条”,试图革了自己的命。比如,北京现代就把“变革”打在了自家广告Logo上。
数据也说明了一切。IDC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车展包含了首发以及上市车型77款。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接近四成,相比于半年多前的北京车展,该比例翻了一倍,几乎可以看到每个展台上都有纯电动汽车的身影。
不过,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定的隐患。尤其是近几年,车企不断探索挖掘用户数据价值,带来数据安全、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又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冷静地审视自动驾驶的未来。
车企要做的是,如何解决数据的合法采集和使用问题,简单来讲,便是如何让消费者更信任车企。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即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我们应当将所有权交给消费者,明确个人信息的信息所有权,一切信息获取、共享均需消费者的授权,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使用。“
区块链技术具备的加密和去中心化特性,使得汽车+区块链又成为智能电动汽车车企的新趋势。过去一年中,包括奥迪、保时捷和奇瑞汽车均试水过以区块链技术加密汽车数据。
正是基于对新造车时代逻辑的解读,智己汽车的原石谷便采用了区块链技术,让原石的路径记录在链,使其可追溯、不能被篡改,以确保每一位用户均公平、公正获取数据权益,将用户数据权益计划付诸实践,和用户实现数据共享回馈。
诺基亚前CEO斯蒂芬·埃洛普曾说,”昨天的优势可能成为今天的劣势,这句话适用所有行业。“手机行业如此,对于全球汽车产业而言,更是如此。不能拥抱变化与趋势,束缚对未来的想象力,意味着,企业成长不具备可持续性。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认为,电气化、智能化从两个维度击碎了汽车行业的价值、评价体系,电动车企作为后起之秀成为行业规则的改写者。
“电气化时代,从动力、操控、底盘标定、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SOA)、数据工厂等对应的智能场景深度挖掘、重新定义;智能化不仅有互联,还有远程升级(OTA),通过一系列软件和数据,将一辆车底层的智能化能力释放出来。改变了传统电子控制单元(ECU)之间割裂,软硬件无法解耦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在用户层面,新消费、消费升级,或者消费需求的改变,正反作用于汽车企业接受、适应新变化。
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依然存在很多痛点和争议,诸如数据采集、数据安全、数据归属权问题。最著名的案例是,今年年初上海车展期间,特斯拉与河南安阳一位女车主关于碰撞事故中的数据公布以及所有权问题。
双方的纠纷点最终汇聚到,车企全权处理用户行驶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动作,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如何界定,车企采集到的用户行驶数据归属权属于谁,是车企还是用户。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特斯拉一家车企面临的困境,也是包括国内“蔚小理”在内造车新势力共同面临的难题,即怎样以合理、正当方式采集用户行驶数据,让用户知晓,还能不影响用户智能驾驶体验,同步分享车企增长红利。
目前,国内相关数据条例已初步正式生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为车企合规采集用户行驶数据敲响警钟。可以说,未来智能驾驶用户数据采集规范化,已是行业大势所趋。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智能电动车企仍在观望之中。
一方面,智能电动化是燃油车迭代的必然方向,用户也对智能电动车兴趣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必然带来用户数据采集问题。
据automotiveworld最近统计数据,高达93%的用户十分在意汽车的预装智能网联化功能,希望下一辆车具备摄像头、导航等等在内的任意一个功能。而智能网联化将带来海量数据高并发,需要车企强大的数据采集处理、算法和算力能力支撑。
“整个智能驾驶涉及感知、融合、规划、控制和决策,车机算力远远超过手机。以往内燃机时代,推动的算法进步,一两年,两三代产品或提升20%,而现在在智能驾驶时代,算法一个星期进步十倍,一年一百倍是一个常态。”刘涛说。
如刘涛所言,数据、算法、算力提升给行业带来许多变化,甚至是标准评估、运营体系、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众所周知,数据、算力、算法共同构成智能,而算法是核心,数据、算力则是基础,尤其是数据资源、数据采集是迈向智能的第一步。
“当时代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期,数据、算力和算法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关键资源。用户提供数据的频度和浓度越来越高,形成新的生产资料,并在AI科技的赋能下,驱动着产品和服务的迭代进化,推动了滚雪球式的价值增长。”在一位汽车行业人士看来,和其他行业一样,未来,数据将是智能驾驶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企业价值链被重构,用户成为价值链的核心创造者,用户数据成为企业和品牌发展的驱动力。
在其他车企观望、犹豫时,智己汽车已经开始对智能驾驶第一步用户数据采集下手了,其推出的原石谷计划,便是将用户权益放到了首位。
用户数据采集还能怎么迭代?
关于智能电动汽车的用户行驶数据应该如何采集,智己汽车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今年8月底,智己汽车在“IM 智己”APP上线了“原石谷”,瞄准的是用户的数据权益。
在“原石谷”的虚拟世界中,拥有总量数目恒定为3亿的“原石”,用户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原石,一种渠道是养成式开采,用户通过参与智己汽车官方组织的共创活动,或者完成APP互动任务,如签到、发帖、交流,先赢得积分“水晶”,当水晶达到一定数量后,用户可以参加抽盲盒,便有机会获得“原石”或“原石碎片”。
第二种渠道属于里程开采模式,主要是用户日常驾驶车辆产生的车辆驾驶行为数据,用户行驶里程越多,贡献数据越多,获得原石也越多。
这两种渠道原石占比不同,前者原石占总量30%,后者占70%。
尤其在里程开采模式中,原石投放的数量每四年减半,每十分钟掉落一批。前四年中,每批掉落500枚,每天掉144次。这意味着,用户越早购买车辆,越可能更多地获得原石。
“早期用户数据贡献价值明显大于后期,获得原石的概率更高。换言之,第一批车主获得原石概率明显大于第二、第三批,越往后越少。数据存在边际效应,有些数据趋同,越早提供,车企越大量依赖于该数据,随着时间推移,数据价值将被稀释,相应地,获得原石概率也将降低。”刘涛向燃财经解释称。
同时,为了确保数据权益的公正以及安全性,原石的整个去向路径将以区块链方式记录,作为一种去中心化技术,一旦交易完成,原石数据将不可篡改。
用户获取原石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各种用户服务,如兑换各类硬件以及软件空中升级服务。以天使轮用户的权益为例,每年正常驾驶超5000公里获得的原石,可兑换下一代激光雷达融合智驾系统;或者驾驶三年,选择升级不低于120度电的下一代高阶能量电池,等等。
据了解,智己汽车提出“原石谷”计划,目的之一是构建用户数据的价值确权体系,其二是形成用户运营社区,提高用户在社区的活跃度。
智己汽车数字创新总监钱刚表示,“以往企业价值链条缺少用户环节,只有买卖服务关系,特别是用户数据资源没有办法直接参与企业产品迭代。尤其是AI时代,用户驾驶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给企业价值足够大,足以改变整个企业价值链条。而用户数据采集后,还需要价值确权,需要有区块链这类具有公信力的技术,为新的生产关系(企业与用户)奠定基础。”
简单来讲,车企试图通过一种类似于矿石开采的虚拟游戏,以合理、合法的方式采集用户的日常行驶数据,而用户也并不是白白贡献自身数据,在授权车企可以采集后,通过贡献自身数据,获得更多的用户权益。
“开得越多,获得原石越多,但并不是开多少公里能拿到多少原石。玩法具有随机性,而企业后台也会鉴别不同数据的价值。当然,一定存在车主开了几年车后,获得的权益价值等于白拿了一辆车。”刘涛说。
据悉,今年成都车展期间,智己汽车连续8天每天限量100名天使轮用户名额,平均一分钟被抢光。
颠覆特斯拉的游戏规则?
一个疑问是,车企有必要通过如此“复杂”的方式获取用户行驶数据吗?
答案是肯定的。智能电动化时代,不可避免地产生海量的数据,而数据的归属权问题,往往引起用户与车企之间巨大的纠纷。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告诉燃财经,特斯拉车辆行驶数据包含了位置信息、行踪轨迹等,因车辆有发动机号,发动机号具有唯一性,这些行驶数据通过与车辆的发动机号、行驶证等结合,完全可以识别车主的真实身份。
“因此,根据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特斯拉车辆的行驶数据属于个人信息的范围,车主对此享有合法权利。特斯拉收集、使用甚至公开车辆行驶数据等个人信息,应当依法经过车主的同意,如果未经同意就擅自公开,则侵犯了车主对于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权利。”
另外,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已发生多起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如最近几年,时有发生车企服务器被攻击,用户隐私数据泄露,或黑客从车企窃取用户隐私数据邮箱、电话等,在暗网上买卖。
今年8月,《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式落地,将于10月1日正式生效。车企不经用户许可,任意采集用户行车数据的行为,或将受到规律法规的限制。汽车智能化升级阶段,用户行车数据采集必要且重要,车企如何与用户达成公平、平等的交易,同时又不影响汽车智能化升级体验,或将成为车企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智己汽车之所以推出原石计划,正是基于这两个重要背景。
钱刚告诉燃财经,“第一,大环境下,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几个法规,包括9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1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都指向了用户隐私数据问题。如Face ID(面部识别),我们坚决不采集。第二,所有车企采集用户数据几乎都是无偿的,我们希望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让用户知晓,并回馈给用户权益。”
智己汽车提供了一种互联网用户数据采集的新模式参考。但另一方面,一旦一些用户不授权行驶数据采集,是否影响车企的智能驾驶功能,或者影响智能驾驶功能迭代的速度?毕竟,汽车智能化需要大量用户数据积累,以训练算法模型样本。
对此,刘涛向燃财经表示,A用户不授权数据采集,那么针对A车主的个性化优化将不被开放,但对A用户整体功能升级没有任何影响。同时B、C车用户授权,B、C车之间完全可以数据解耦,进行数据打通。
“智能驾驶相关数据不会全量收集,只会收集关键信息。如用户在什么情况下非预期地接管了车,在什么情况下干预了方向盘,在正常不应该制动的情况下,踩了一脚制动,踩制动的力度是多大。这些数据,会通过车载的筛选器来筛选。”
也就是说,从智能汽车开发到交付,再到收集用户基础信息方面,个别用户的非授权行为,对智能驾驶体验升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不管怎样,智能电动车企的数据交易模式战,已经打响。智能电动车企将站在数据采集的十字路口,向前还是向后,或已由不得车企自主选择。
参考资料:
《“脱轨”的自动驾驶该回归正轨了》,来源:上海证券报
你介意车企擅自采集你的个人数据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评论区挑选一位网友(点赞超过35,统计周期为7至14天,同一账号一周仅限领取一次)将送出神秘礼品一份。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